在新时代发扬光大沂蒙精神

发布者:数学与统计学院发布时间:2024-07-04浏览次数:418

侯占夫

沂蒙精神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13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临沂考察时强调:“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深刻昭示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党必须始终与群众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

临沂市沂南县是沂蒙革命根据地的中心,是沂蒙精神的重要发源地。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结合新的时代条件,把发扬光大沂蒙精神作为“让老区人民过上好日子”的力量之源、精神之魂,不断从中汲取政治智慧和精神滋养,推动更加富裕美好沂南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新时代发扬光大沂蒙精神,必须始终把党的领导摆在首要位置。红色是沂蒙精神最鲜亮的政治底色,忠诚看齐是沂蒙精神最坚定的价值追求。在沂南发展历程中,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始终听党话、跟党走,坚定贯彻党中央和山东省委、临沂市委决策部署,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对党忠诚的深刻内涵,正因如此,沂南才能取得一个又一个令人鼓舞的成绩。我们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人心作为最大的政治,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图为“沂蒙红嫂”群像。

在深化理论武装中汲取信仰力量。扎实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及时跟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通过专题读书班、党课辅导、述学交流、现场教学等多种方式,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学原文、读原著、悟原理,淬炼理想信念、矢志接续奋斗、夯实为民情怀。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扎实开展“七进七讲”活动,分类分层、精心选树宣讲骨干,开展沂蒙精神等七大领域宣讲,请群众讲鲜活的白话、专家讲通俗的行话,用小切口呈现大主题、小故事反映大变化,去年累计组织150余场次,让党的创新理论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

在贯彻上级部署中把握群众需求。严格落实上级各项决策部署,建立“第一台账”,深化“第一督查”,健全重大决策落实机制,自觉把沂南工作放在全国、全省、全市大局中来把握和推动。围绕建设更加富裕美好沂南目标,尊重群众首创精神、掌握群众所思所盼、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深入开展“我为发展献良策、解难题、建新功”系列活动,完成农村集体“三资”侵占挪用等15个群众“可视”“有感”的专项整治任务,真正做到从群众需求出发作决策、出思路、定规划,贯通民意与决策。

在坚持人民民主中践行群众路线。全面加强人大工作,持续推进“三点一站一室”等民主民意表达平台建设,高质量办理代表建议,被确定为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基层立法联系点。支持政协履行职能,深入开展“有事多商量”专题协商,打造“界别同心汇”聚识平台,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工作连续七年全市第一。巩固发展统一战线,扎实开展建言献策等行动,以“民声”聚“民意”暖“民心”。

新时代发扬光大沂蒙精神,必须始终把推动高质量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沂蒙精神蕴含创新创造、敢为人先、开拓奋进的先进意识,是实现沂南跨越式发展的精神支撑。实践证明,发展是最大的民生,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只有经济社会发展达到一定水平,才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财政收入,让群众感受到发展带来的实实在在的成果。我们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把经济发展与乡村振兴一体谋划、一体推进,千方百计、持之以恒抓发展,让实实在在的物质成果惠及更多群众。

壮大优势产业强经济。做强产业链条,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围绕新质生产力培育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集中攻坚新医药、新能源、新材料三条战新富财政产业链和食品、制鞋玩具与体育用品、文旅康养三条传统富民产业链,推进强县和富民相统一、城镇和乡村相贯通。2023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首次突破300亿元,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500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3万元。做大产业园区,规划建设产城融合示范区和十大产业园区,创新“六个在园区”推进机制,“一区六链十园”发展格局基本塑成。做实招商引资,坚持“实好多快”,成立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食品四个招引专班,资金、土地、政策三个保障专班,去年举办“智汇沂南·创新发展”大会、“省属国企沂南行”等集中签约活动,签约项目147个,总投资386.7亿元,战新项目占比达到58.4%,力诺制药、双林扁线电驱动等一批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项目实现当年开工、当年投产。做优营商环境,首创“一切工作到企业”理念,创新建立“营商环境体验官”和“企业宁静日”制度,常态化组织政银企对接,去年促成签约项目213个、资金109.8亿元,企业家在创业发展过程中充分感受到政府的真情实意。

坚持城乡融合促共富。在县域经济框架下抓乡村振兴,建立“1630”城乡融合工作体系,明确做精县域、做靓周边、做优乡镇、做活村居、做强产业“五位一体”总体思路,融合发展、片区推进、跨村联建、合伙共富、同心共建“五项机制”具体抓手,充分发挥人民群众主体作用,走工农互促、城乡互补的融合发展路子。聚焦解决村居规模小、班子强弱不齐的问题,实施跨村联建,以10个村左右规模整合组建雁阵型村居,通过打通乡村组织、发展和治理“三个体系”,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抱团发展。聚焦解决农村资源利用不充分、农民增收渠道少的问题,创新实施乡村振兴合伙人制度,构建“123456”工作推进体系,走出一条“企业发展、集体增收、群众受益、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聚焦解决乡村振兴缺乏有效抓手、上热下冷的问题,探索实施“同心共建”行动,把乡村事务细化为具体指标积分,通过建强基层组织、健全积分评价体系、建立蒲公英积分超市、完善激励政策等方式,充分调动村民、志愿者、企业、协会、部门等更广泛社会力量,实现沂蒙精神薪火相传、崇德向善蔚然成风、村级事务有人主动干、乡村振兴齐参与、社会治理能力大提升的综合效果。

新时代发扬光大沂蒙精神,必须始终把为民造福作为最大政绩。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之所以在沂蒙老区立住脚并不断发展壮大,根本原因就在于党和军队恪守一切为了人民的理念,让党的宗旨、党的群众路线在沂蒙大地落地生根。“让老区人民过上好日子”是初心使命所在,我们聚力做好群众可感可享的实事、好事、具体事,精准提升为民服务质效,以实际行动实现“办好每件事、赢得万人心”。

图为“沂蒙六姐妹”雕塑。

做好热线首发,解决群众“急难愁盼”。把热线首发作为践行沂蒙精神、走好网上群众路线的重要抓手,创新建立“首发对话”“首发快办”“首发听证”等10项措施,全面厘清诉求办理职责、及时化解群众诉求,办理时间同比缩短1.2天,群众满意率同比提高1.48个百分点。

办好民生实事,全面保障改善民生。聚焦群众关心关注的劳动就业、教育卫生、住房保障、食品安全等重点焦点,每年扎实办好一批民生实事,让群众真受益、得实惠。比如,在教育方面推行“强校+弱校”“老校+新校”联盟办学模式,开展“教共体”教师交流,推动县乡教师上下挂职,实现城乡校际均衡发展。再比如,在医疗方面实施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改革,组建“三大医疗集团”,医疗集团内部实施“六统一”管理,“县强、乡活、村稳”医疗服务体系基本塑成。

守牢“一排底线”,确保群众安居乐业。成立“一排底线”联席会议,组建10条工作专线,坚决坚守安全生产、社会稳定、金融安全等“一排底线”,让人民群众安居安业、舒心舒畅。比如,在安全生产领域,围绕动火作业安全监管,创新实施“多元化培训+智慧化管理+动态化管控+精准化执法+制度化约束”五项措施,动火作业安全监管效能明显提升,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

新时代发扬光大沂蒙精神,必须始终把传承弘扬作为重大责任。沂蒙精神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红色文化因子的积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积极成果的浓缩,形成了历久弥新的精神血脉。我们立足红色资源优势,推动文旅融合发展,讲好红色故事,把传承弘扬沂蒙精神融入日常,让红色基因成为广大群众的集体意识和行动自觉。

坚持高位推动带全局。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红色资源保护利用工作,将它纳入“十四五”规划,成立全省首家县级正科级事业单位中共沂南县委红色旅游融合发展中心,统筹全县沂蒙精神传承和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实现了系统整合、集成打造。

依托红色教育聚民心。把沂蒙精神纳入县委党校主体班次,开发沂蒙精神系列专题课程,打造《沂蒙精神的形成以及对新时代党建工作的启示》《沂蒙红色金融》两个专题课程,加深党员干部对沂蒙精神的理解把握。规划建设县红色文旅大道,串联沂蒙红嫂纪念馆、山东抗日民主政权创建纪念馆、“跟着共产党走”歌曲诞生地等红色资源,发展红色研学培训教育机构10余家,规划建设东高庄等红色研学片区,以市场化、专业化的运营模式,大力开展红色研学教育,年均接待红色研学团队4000余批次、学员20余万人次。

创新红色旅游增收入。创新推出红色故事沉浸式情景小院,打造《跟着共产党走》等10个沉浸式小戏小剧,策划实施沉浸式史诗情景剧《沂蒙四季》,招引本土演艺人才参与演出,原汁原味还原红色故事,引导群众一心向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目前已演出5000余场次、观众40余万人次。在沂蒙红色影视基地探索出一条景区务工当职员、土地入股当社员、穿上戏服当演员、售卖产品当店员“一区带四员”的旅游富民模式,既传承了红色基因,又增加了自身收入。

(作者为山东省沂南县委书记)



来源:《人民周刊》2024年第11